這些信息的來源,主要是依靠BenjaminNelson上傳到Youtube上面的《Flooded Mitsubishi i-MiEV: Cracking open the battery pack》和《Flooded i-Miev: A Close Look at a BMS Board》,拆了之后的處理給我們提供了很多的素材。三菱的模塊化設計是非常徹底的,而為了這種設計理念,就需要分布式的電池管理系統(tǒng)架構。
電池的模塊是按4/8串個設計的,在電池上部嵌入式的設計一個測量模塊子單元。如下圖所示,頭尾的20個模塊,都是這么連接的,主單元帶一個接線板。
中間的兩個小突起,是按照下面的單元設計的。
端蓋取下來是這樣的,在電池上放置采樣片的的接口,通過螺絲來緊固。
細節(jié)上是這樣的,通過一塊小的板子連接處理后,點膠和主板連接,通過熔絲來連接采樣線。用硬板來連接采樣段和電池的最大弱點在于震動和沖擊,這里采取折中的點膠連接處理,相當于一種另類的柔性連接。
BMS全貌
路電壓采樣,因為這種連接,使得整個電路板的連接和布置非常怪異。溫度采樣的布置,是在端蓋的附近,也是采用板貼的辦法來解決的。我對于不直接采集電池溫度的做法,還是采取保守的態(tài)度,主要還是其電機額定和峰值功率都有限的原因。
測量芯片是6802,其實ASIC不是那么重要,我在查閱一些ASIC的發(fā)展Roadmap,對測溫、測壓和備份電壓的芯片做個綜述。
小結:1)三菱是最早做電動汽車的,能這么設計,思路上很不錯的。根據(jù)現(xiàn)有的資料,Outerlander的模組設計應該是換了柔性板。
2)方殼電池做純電動真是很辛苦的,最近的電池參數(shù)經過同事的幫忙,基本可以整理完工了,分析下來,硬殼在能量型電池領域,處于很大的劣勢
3)對于采樣線的布置,在整理完大致的硬殼(I3、IMIEV)、軟包(LEAF、Fluence)和Tesla以后,我需要和同事對采樣線的硬短路、軟短路、阻性短路,以及其他中度的危害,進行基本的分析。熔絲的布置,在板上居多,但是線束之間的短路咋辦呢?這還需要進一步的梳理
4)日本的設計,成本和可制造性真是很重要的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