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week3D打印網(wǎng):對于3D打印樂器,中國3D打印網(wǎng)已報道過多起,3D打印吉它,3D打印小提琴,3D打印口風琴,3D打印大提琴,”甚至有樂隊用3D打印的樂器開演唱會,近日,傳統(tǒng)樂器的一些問題一直困擾著澳大利亞臥龍崗(Wollongong)大學的作曲家和研究員Terumi Narushima,以至于她轉向3D打印來尋找答案。
幾年來,Narushima一直在努力制造可以播放不同聲音的各種長笛。請注意,這些聲音是不在標準鋼琴的88個琴鍵之中的。眾所周知,鋼琴鍵盤上每一個琴鍵與其旁邊的琴鍵相隔一個半音。雖然很多人把一個半音看作聲音之間最小的增量變化,但實際上并非如此。
“當你去學校學習音樂時,會被告知的聲音可能出現(xiàn)的最小間隔是一個半音。”Narushima解釋說,“但我感興趣是對那些正好落在鋼琴琴鍵縫隙之中的音符的排序。世界上的很多音樂并不適合那些漂亮整潔的規(guī)則。”
這些“其它”的聲音被稱為微音程(microtone),它們并不屬于我們在經(jīng)典音樂體系里看到的傳統(tǒng)的12音階。而在制造樂器的時候,生產(chǎn)商通常考慮的就是這傳統(tǒng)的12音階,到現(xiàn)在這已經(jīng)成了樂器行業(yè)的標準。而Narushima希望能演奏出的音樂,是這些標準的樂器無法發(fā)出的。不得已,她就借助3D打印自己制作這樣的樂器。
“現(xiàn)在的情況是,當你走進樂器店,店主會說,“OK,這是我們提供的這些音調。”而最終我們希望能夠出現(xiàn)的場景是,店主問,“您希望您的樂器的音調是什么樣子的?”然后他會拿出一個3D模型,為你打印出來,或者你也可以在自己的家里3D打印出來。”Narushima解釋說。
3D打印已經(jīng)能夠幫助Narushima制造出可以吹奏微音程音符的長笛,這是普通的笛子或者其它樂器無法做到的。這意味著她的長笛是能夠演奏一種全新類型的音樂,而這種音樂也只能用她的樂器來吹奏。3D打印已經(jīng)為她提供了一個可行的方式,使她能夠隨心所欲地改變樂器的形狀,一步一步地嘗試、摸索,這在傳統(tǒng)的制造方式中是不能實現(xiàn)的。
對于將3D打印與樂器制造相結合帶來的潛在可能性,Narushima認為,相同的技術也能夠被用在更大的管樂器,如喇叭和薩克斯管上使用。也可以用于制造專門為某位音樂家準備的樂器。
也許有一天,我們將看到或聽到更多的主流音樂家創(chuàng)造出與以前完全不同的音樂作品,這可能要部分歸功于Narushima和3D打印。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