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碳達峰、碳中和概念來源
為了應對國際社會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關注以及評估未來氣候狀況的需求,世界氣象組織(WMO)和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UNEP)于1988年聯(lián)合建立了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下設3個工作組,分別負責評估氣候變化的科學信息、評估氣候變化的環(huán)境和社會經(jīng)濟影響以及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
IPCC自1990年起推出的系列評估報告均經(jīng)過嚴格的程序,得到各國政府的認可,被用作國際氣候談判和各級政府制定與氣候變化相關政策的科學依據(jù)。據(jù)此可以認為,IPCC評估報告中對于碳達峰碳中和概念術語的相關表述具有較高的權威性。本文對碳達峰、碳中和概念的解釋均以IPCC相關論述為主,其他論述為輔。
2碳達峰、碳中和、碳匯等概念
01碳達峰
關于碳達峰的定義,IPCC并無明確、具體的論述。目前能獲得的解釋主要是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中將峰值定義為“在排放量降低之前達到的最高值”。
世界資源研究所(WRI)認為,碳排放達峰并不單指碳排放量在某個時間點達到峰值,而是一個過程,即碳排放首先進入平臺期并可能在一定范圍內(nèi)波動,然后進入平穩(wěn)下降階段。碳排放達峰是碳排放量由增轉降的歷史拐點,標志著碳排放與經(jīng)濟發(fā)展實現(xiàn)脫鉤。碳排放達峰的目標包括達峰時間和峰值。一般而言,碳排放峰值指在所討論的時間周期內(nèi),一個經(jīng)濟體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最高排放量值。
綜上所述,碳達峰就是一個主體(國家、經(jīng)濟體、地區(qū)組織、其他主體)在一定時間段內(nèi)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峰值,隨后進入穩(wěn)步下降階段。所以碳達峰不是一個時間點概念,而是一個時間區(qū)間。
02碳中和
(1)碳中和與凈零二氧化碳排放
碳中和概念最早出現(xiàn)在2018年IPCC發(fā)布的特別報告(SR15)《全球變暖1.5℃》(Global warming of 1.5°C)。
在SR15中,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概念上等同于凈零二氧化碳排放(Net zero CO2 emissions),并未單獨闡釋。
凈零二氧化碳排放,當特定時期在全球范圍內(nèi)二氧化碳的人為排放量和人為去除量達到平衡時,即實現(xiàn)凈零二氧化碳排放。凈零二氧化碳排放也被稱為碳中和。在這里,碳中和的區(qū)域范圍界定在全球層面,并未單獨解釋單個主體的碳中和。
2021年8月,IPCC發(fā)布第六次評估報告(AR6)第一工作組(WGI)報告中對碳中和的定義更加細化:“碳中和是指一定時期內(nèi)特定實施主體(國家、組織、地區(qū)、商品或活動等)人為二氧化碳排放量與人為二氧化碳移除量之間達到平衡”。
(2)凈零排放及氣候中性
一般認為,“碳達峰、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二氧化碳”而不是全部溫室氣體。為了包含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IPCC AR6 WGI報告頁使用了溫室氣體中和及凈零溫室氣體排放的概念,分別對應碳中和及凈零二氧化碳排放。
在SR15中,分別定義了凈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s)和氣候中性(Climate neutrality)。
凈零排放,當在特定時期內(nèi)溫室氣體的人為排放量和人為去除量達到平衡時,即達到凈零排放。當涉及多種溫室氣體時,凈零排放的量化取決于所選擇的比較不同氣體排放的氣候指標(如全球變暖潛勢(GWP)、全球溫度變化潛勢(GTP)以及所選擇的時間范圍等)。
氣候中性,是指人類活動對氣候系統(tǒng)沒有凈影響。要實現(xiàn)這種狀態(tài),就需要平衡殘留排放和消除排放(二氧化碳),并考慮到人類活動的區(qū)域或當?shù)厣锏厍蛭锢碛绊懀缬绊懙乇矸凑章驶虍數(shù)貧夂颉?/span>
由此可見,凈零二氧化碳排放(碳中和)、凈零(溫室氣體)排放和氣候中性之間是有明顯區(qū)別的。
03碳匯及碳去除
碳匯、碳去除也是碳達峰碳中和進程中的重要概念,需要明確界定,以避免在日常工作活動中混淆甚至錯誤使用,SR15中對這兩個概念也進行了闡釋。
(1)碳匯(carbon sink, sink)
《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第1.8條款定義為從大氣中去除溫室氣體、氣溶膠或溫室氣體前體的任何過程、活動或機制。
SR15將“碳匯”進一步定義為采用天然的或人工的方法,將溫室氣體、氣溶膠或溫室氣體前體儲存于土壤、海洋和植物儲層中。
(2)碳去除(Carbon dioxide removal,CDR)
從大氣中去除二氧化碳并將其持久儲存在地質、陸地、海洋儲層或產(chǎn)品中的人為活動。它包括人為強化的現(xiàn)有和潛在的生物或地球化學碳匯以及直接空氣捕獲和儲存二氧化碳活動,但不包括非人類活動直接帶來的自然二氧化碳吸收??梢姡既コ龔娬{(diào)人為去除二氧化碳而不是自然環(huán)境的去除。
3各國概念使用有差別
據(jù)net zero TRACKER網(wǎng)站(zerotracker.net)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在其監(jiān)測的198個國家(地區(qū))中,目前已有133個國家(地區(qū))宣布了凈零目標,其排放量占全球總量的83%,按購買力平價(PPP)計算的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GDP)占全球的91%,人口占全球的80%。
以世界主要國家和組織對碳中和目標的表述來看,我國宣布力爭2060年實現(xiàn)碳中和,主要針對的是凈零二氧化碳排放,同時兼顧其他溫室氣體排放;美國拜登政府宣布的碳中和目標表述的是2050年實現(xiàn)凈零溫室氣體排放;而歐盟宣布的碳中和目標表述是2050年實現(xiàn)氣候中和(并等同于凈零溫室氣體排放),三者的表述是略有不同的,對各自目標的界定也會是略有不同的,這一點需要十分關注。
又如,2021年的《格拉斯哥協(xié)議》除重申《巴黎協(xié)定》目標外,同時援引SR15提出,“控制全球變暖1.5℃,需要快速、深入、持續(xù)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到2030年全球二氧化碳減排45%(相對2010年),在21世紀中葉達到(二氧化碳)凈零排放,同時深度減排其他溫室氣體”,正式將凈零二氧化碳排放(即碳中和)目標寫入國際法律文件。這些細節(jié)在未來的國際交流過程中需要充分重視起來。
再如,碳中和的定義界定的是凈零二氧化碳排放,而凈零(溫室氣體)排放不僅包括二氧化碳排放,還包括《京都議定書》規(guī)定的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合物、全氟碳化合物和六氟化硫等溫室氣體排放。溫室氣體中一個重要的成分是甲烷(CH4),是人類活動排放的僅次于二氧化碳的全球第二大溫室氣體,其增溫效應較強,GWP100為二氧化碳的28倍。
在COP26期間,由歐美主導啟動了“全球甲烷承諾”,提出了到2030年將全球人為甲烷排放在2020年基礎上至少減排30%的目標,105個國家參與支持,占全球經(jīng)濟體的70%。
中國碳中和目標與歐盟氣候中和、美國凈零排放目標在覆蓋氣候種類上存在差異。中國從碳中和走向所有溫室氣體的中和,還需要10-20年時間。我國作為農(nóng)牧業(yè)發(fā)展大國,在這方面面臨的壓力會越來越大。
碳中和已經(jīng)成為全球共識,也是我國政府未來工作的主要目標。明晰相關概念,既有利于我們在日常工作中準確執(zhí)行相關政策,也有利于在開展國際交流合作中準確把握雙方表達的含義,參與到全球氣候治理活動中去。
(審核編輯: Doris)
分享